科院简介
当前位置:首页 科院概况-> 科院简介

科院概况

科院简介
发布时间:2024-01-31 来源: 浏览量:0
分享到:

甘肃省科学院基本情况

甘肃省科学院成立于1978年。建院45余年来始终坚持立足甘肃实际,密切结合省情开展自然科学应用研究、地方经济综合性课题研究、高新技术及产品研发,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建院以来,先后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共取得科研成果965项,其中有118项获得国家和地方科技进步奖,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省委、省政府历届领导肯定。2006年8月,省政府批准我院改革方案,将我院纳入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序列,提升为财政一级预算单位,并提出“把省科学院建设成全省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省级代表队”的发展目标。

一、基本情况

通过近几年来的改革和发展,我院先后成立了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甘肃分中心、工业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太阳能工程技术中心、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环境地质与灾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太阳能光伏重点实验室、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传感器与传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9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极大地提升了我院创新平台的规模;此外建有甘肃省工业生物技术产业行业技术中心和甘肃省传感器及应用行业技术中心等2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省级室内环境质量检测中心建成并投入运营。

全院现有事业编制315名,企业及编外聘用人员230人,实有各类人员545名。其中,正高职称44人,副高职称81人,中级职称138人。博士学历39人,硕士学历15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突贡专家1人,政府特贴专家19人,“333”、“555”创新人才15人,省级优秀专家9人,甘肃省领军人才7人。20109月经国家人社部批准,我院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全院下设6个专业研究所、1个院士工作站、1个纳米应用技术研究室、1个文献情报中心、1个后勤服务中心和1个实验工厂。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与国家优先发展的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等相一致,在相关领域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学科优势,开展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居国内先进或领先水平,部分领域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

二、下设各研究机构及研究领域

自然能源研究所主要从事以太阳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研究、工程设计与技术咨询、新产品研发与测试、国际能源技术培训等,综合实力国内领先,在国际上有着重要影响,是中国南南合作的创始成员之一,也是联合国大学在中国大陆唯一的伙伴合作研究机构。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联合国工发组织国际太阳能技术促进转让中心”在该所设立。

生物研究所主要从事微生物工程技术、微生物制剂、生物过程工程、农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西部珍稀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植物组培繁育及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重大科研项目。是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中心甘肃分中心、甘肃省工业微生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生物催化与生物转化工程实验室等工程技术平台的依托单位。

地质自然灾害防治研究所主要从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考察、预测、预报和防治等,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是国内成立最早的地质灾害防治研究机构,也是我省减灾委员会成员责任单位。该所成立以来,在全省完成抢险救灾和应急考察任务400余次,挽回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其中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成县泥石流灾害、2012年岷县雹洪泥石流发生后承担抢险救灾任务,受到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嘉奖。拥有国土资源部授予的三项甲级资质,是我省地质灾害防治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撑单位。

传感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现代传感器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开发和工程技术咨询等。以纳米功能材料、生物传感技术、新型敏感元件及MEMS传感器、传感器应用技术等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引进美国硅谷“微机电(MEMS)传感器创新团队”,拥有一支硕、博士占60%以上的高水平科研队伍,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科技支撑计划等重大项目,被省司法厅认定为“甘肃省科学院传感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所”,省发改委批准以该所为基础成立“甘肃省传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该所在引进美国MEMS传感器科研团队基础上,筹建了MEMS传感器实验室,设计建设成国际一流水平的MEMS研发线,用于研究开发高端MEMS磁性传感器。

自动化研究所主要从事工业自动化、信息化技术及相关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下设智能控制研究室、虚拟现实研究室、生产过程制造信息化研究室。重点研究方向有智能控制技术,虚拟制造仿真与视景仿真、生产过程制造控制与管理、光机电一体化等。

磁性器件研究所国内率先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开展磁机械工程应用技术研究的专业研发机构,在磁力驱动、磁性器件、磁机电一体化等方面具国内领先水平的特色和优势,其中无轴封永磁泵产品研发代表国内最高水平。该所承担国家级技术示范工程项目,并为贵州铝厂设计制造了世界最大功率的超大型磁力驱动泵。该所目前还承担着国家“863”计划—能源技术领域重大科技工程项目“10MW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的“一体化卸料装置研究与试验”和“燃料输送转换设备研究与试验”的两个重要子课题。2015年成功启动的世界首座球床模块式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燃料装卸与贮存系统运输转换设备项目,为我国发电、炼油、化工等领域的发展提供占领时代制高点的有力支持。

纳米应用技术研究室是我院依照国家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结合自身发展实际,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结构,转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而设立的应用技术开发及推广的专业平台。承担着与金属纳米粉体新材料相关的生产技术和前瞻性应用技术及产品的研究开发,为政府决策与规划提供依据,形成符合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优势。建立的金属纳米粉体应用开发平台,开发出了国内外唯一能够真正工业化大批量生产金属纳米粉体的技术和设备,已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推广。重点专注于基于金属纳米粉体材料的应用型产品开发,如纳米自修复润滑油、纳米复合电磁波吸收剂、纳米固体推进剂、纳米磁传感器、纳米生物传感器等。开发的高纯石墨烯宏量制备技术能够批量生产高纯度石墨烯材料。

文献情报中心主要从事文献信息检索、科技情报咨询、发展专题研究、网络平台建设、期刊编辑出版等工作,为全院科技事业和院所发展提供基础支撑。承担建设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用户管理平台,是省属科研机构第一家国家级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出版发行的《甘肃科学学报》属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位居全国同类学术刊物前列,是展示我省科技发展动态和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三、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

我院自2015年提出建设“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的设想以来,项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及大力支持,并于2018年至2023年连续6年入围全省重大项目序列。“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已于202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2025年3月全面建成。

一)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概况。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项目位于兰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榆中园区,项目占地面积约为195亩,总投资约为11.7亿元(其中申请地方专项债5.2374亿元,自筹资金约6.4322亿元),总建筑面积约为20.4万平方米。该项目分东、西两个区。东区为创新基地,建筑面积约为12.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创新孵化大厦、中试车间、学术报告厅、职工餐厅、活动室及倒班宿舍等;西区为纳米粉体生产基地,建筑面积为7.76万平方米,主要建设综合孵化楼、研发检测中心、中控室及纳米粉体材料生产车间。

(二)建设“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的意义。建设“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对长期缺乏高端先进技术的甘肃省有重要科技支撑作用,对“兰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发展也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因此,高技术产业园的建设势在必行,意义十分重大。一是将研发、中试和生产过程聚集在一个园区内,实现科技对产业生产的直接服务;二是以产业园为抓手,将我院及国内外、省内外优秀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聚集在一个园区内,为高技术产业园发展提供创新平台和技术支撑;三是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探索“产资研”发展路子,使“甘肃省科学院高技术产业园”成为我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个全新模式;四是建设产业园也能实现全院整体搬迁,解决制约我院发展的环境瓶颈问题。

(三)项目的目标定位、运行机制及技术支撑

目标定位:成为引领甘肃乃至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产业化中心、“产资研”创新示范基地、高新科技研发高地、精尖技术人才集聚高地、新材料研发产业高地、科技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服务平台。形成集科技产品研发、展示、企业孵化、专业人才培训、商务服务为一体的复合型科研产业园区。革新传统产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高新技术发展、服务地方经济,为政府决策发挥投资智囊、科技智库等作用。

运行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模式。甘肃科院高技术产业园有限公司作为管理运作机构,代表甘肃省科学院行使产业园及创新基地的筹建、开发、建设、经营、运营管理、园区土地和设备租赁、工业及基础设施建设、会议会展、物业管理等职能;参与产业园区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咨询、入驻产业园公司事宜,代表甘肃省科学院在参股公司的股份中依法持股。

技术支撑:目前我院已成熟并可市场化技术主要有:纳米粉体应用技术;巨磁阻MEMS转速传感器技术;钍基熔盐堆中燃料分选设备、系统核燃料分配技术;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技术;复合微生物菌剂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