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面塌陷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1-30 来源:甘肃省科学院 浏览量:150
字号: [大] [中] [小]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在地面形成塌陷坑的一种现象。地面塌陷按其成因可分为采空塌陷和岩溶塌陷,而后者分布广、数量多、频率高,诱发因素多,且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突发性特点。岩溶塌陷按其成因又可分为自然岩溶塌陷和人为岩溶塌陷,其中,自然岩溶塌陷的成因包括暴雨、洪水、重力、地震。人为岩溶塌陷中,成因以坑道排水或突水,抽取岩溶地下水、水库引水为主。

wps8.png

地下采空引发地面塌陷

wps9.png

地下工程建设引发地面塌陷

1.地面塌陷灾害的风险识别

地面塌陷区的地表出现形状近似环状,大小不一的裂缝,直径一般数米至数十米,个别达上百米。

2.地面塌陷灾害诱发因素

自然因素:地震、降水。

人为因素:地下工程活动、矿山开采。

3.地面塌陷灾害发生征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砂,水位骤然降落等。

(2)地面变形:如地面出现环形开裂,局部出现沉降等现象。

4.地面塌陷灾害应对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危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

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影响建筑物的稳定。其方法是投入片石、上铺砂卵石,再上铺砂,表面用粘土夯实,经一段时间的下沉压密后用粘土夯实补平。

3)对严重开裂的建筑物应暂时封闭不许使用,待进行危房鉴定后才确定应采取的措施。

4)对建筑物附近的地面裂缝应及时填塞,地面的塌陷坑应拦截地表水防止其注入。

5灾害发生后,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应急处置,排除险情隐患后,委托专业机构开展工程治理。

(防灾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