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甘肃省科学院专家联合兰大科研团队在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
分享到:
发布时间:2024-02-06 来源:甘肃省科学院 浏览量:3101
字号: [大] [中] [小]

记者 武文宣 甘肃科技报 2024-02-05 18:27 甘肃

甘肃科技报社融媒体中心讯(记者 武文宣)近日,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祝英研究员与兰州大学生态学院熊友才教授团队在微生物共接种增强玉米抗旱性机制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论文以兰州大学博士研究生Wasim Khan为第一作者,兰州大学熊友才教授和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祝英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了题为“Above-and under-ground feedback loop of maize is jointly enhanced by 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drier soil”的研究文章,成功揭示了微生物共接种增强玉米抗旱性机制。该项目得到了甘肃省科学院重大专项资助。

图片

据悉,全球约有45%的耕地面临干旱压力,而随着气候变暖耕地的干旱压力将会加剧,干旱胁迫是植物生长中最为严重的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它导致植物在养分和水分吸收与转运方面面临困难,使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长激素等生理生化过程效率降低,最终导致植物地下和地上循环紊乱。为缓解作物所面临的干旱胁迫问题,该研究在干旱胁迫条件下开展了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MF)Acaulospora laevis菌株和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rhizobacteria,PGPR)Bacillus subtilus菌株的共接种盆栽试验,成功揭示了共接种通过强化根际功能,提高了玉米抗旱性,促进玉米生长的地上—地下互馈作用及相关机制,为提高作物抗旱性和增加作物产量提供了理论支持。研究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严重损害玉米根系功能、叶片功能和激素分泌状况,迫使其与环境的交互能力变差。AMF或PGPR单接种与AMF和PGPR共接种均能提高玉米应对干旱胁迫能力,而AMF和PGPR共接种具备协同优势,显著增强了抗旱性,提高了产量。祝英,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甘肃省领军人才(第二层次),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省级专家,中国民主同盟甘肃省十五届委员会科技工作者委员会委员,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访问学者,中组部西部之光青年学者,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甘肃省首批科技特派员。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和企业委托项目等30余项;发表论文40余篇(SCI 18篇);授权专利10项;发布地方标准1项、企标6项;向政协提交提案2份,均被采纳督办;获甘肃省青年科技奖,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其他奖励4项。祝英长期从事农牧废弃物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农业根际微生物组结构、功能与养分循环的作用机制研究,农业土传病害的微生物调控研究和应用,纳米生物效应及在农业上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及甘肃省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示范做出了积极贡献。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8969724005527